Monday, December 28, 2020

蓄水

今天是全民考古日,大家都希望叫停水務署於深水埗主教山的羅馬式蓄水池的清拆工程。

有些朋友努力翻查資料,有的身體力行親身到現場希望能做些事。
想起2016 年時,有街坊寫信給主教山上的兩棵樹,因為當時水務署計劃砍主教山上的兩棵大樹,擔心下面荒廢數十年的水庫會承受不起大樹的重量。
https://www.facebook.com/deartreehk/photos/a.948930228496542/1154444697945093

(那麼當時他們就知道下面的蓄水池的樣子嗎?還是水務署和AMO 一直都一嚿雲)
只是一遇到有機會是危險就不想其他辦法 - 立刻移除。

根據水務處的文件說明,蓄水池於早年已被停用,現時結構出現裂縫,存有安全隱憂,故需進行清拆。網民紛紛表示可惜「香港快成為沒有記憶的城市」、「可否不清拆?這是香港的歷史和特色」、「真心靚而且不會有人再建造得到」、「希望可以保留這些石柱,現在的儲水位置可以改為休憩用途」,亦有人質疑「是否故意日久失修消滅遺跡」。 存有安全隱憂, 野豬 also, 水牛also 香港青年 also 樹木直情被人話係 URBAN BOMB!

當時, 2016 年時,街坊們均十分反對,對兩棵樹和小山丘上的公園好有感情,很多街坊每天早上都到那裹晨運。
其中蘇先生更加在公園自製了不同的健身設施,讓所有人使用。他們都說石硤尾地方擠迫、處處均是樓宇與馬路,有如此寧靜的一個地方,讓他們在大樹下運動,呼吸新鮮的空氣是一件很好的事,認為「政府做事不該官僚,在未證實到大樹係咪真係會影響到水庫結構下就一聲令下就要斬樹,忽略左市民的聲音及自然環境的重要。」
-----------------------------------------------------------
現在大樹被移除了,我們看到地下漂亮的羅馬式蓄水池
但似乎有人做事仍然那麼官僚,一聲令下就要拆掉百年古羅馬式蓄水池。
https://hk.appledaily.com/.../DPG526H7NBHRPDFVWHNNAULHHM/
-----------------------------------------------------------
2016 Old Post to the tree:
深水埗晨運之友 、長者每個人都希望政府不要斬了你
因為你這麼多年
為我們遮風擋雨
我們很感激你
令我們有健康的
好好的地方去做運動
令我們身體健健康
所以我們會永遠永遠保護你
蘇志強/深水埗街坊

2016 Note from ms. dear tree postman:
前往那裹要經過一段青綠的登山路。公園內建了供人共用的小型韆鞦、健身器材,有大太陽傘、樹上繫上許多供人掛袋的鈎、有鐘、單車、椅子、日曆、茶水部、適心打理的植物、綠油油的草地、打着羽毛球的街坊、有老伯伯在高低杆上引體上升,訪問時更有馬騮經過。
四邊被密密的大樹包圍,是一個真的秘密花園,說不定有些老人的浪漫的故事在這裹發生啊。訪問一半,下起大雨,我們躲在兩把深藍色的太陽傘下看着大雨灑在野生的草原上,美得很。

Thursday, December 24, 2020

陶房

身邊有超多做陶瓷的朋友,跟聖雅各藝想合作過,及畫龍窯書的插畫應該進一步擴闊了這個界別的朋友。
我家姨姨以前也曾開過小型的陶室,有自己的電窯。我自己卻沒有做太多,做陶瓷真的很不容易,要有智慧和耐心,畫完龍窯本書更加覺,又要做反模、母模,oh my god! 好複雜呀。
自己最近一次做,是為我家小狗Rosie 做骨灰龕,在藝想的師傳仔教導下,不用幾個小時就做好!好勁。
好多人問 - 藝想有賣自家做的作品(超平超靚)又有開班的(但因為疫症呀,所以暫時停了)
要不是疫症,我們嚟緊兩年還有超可愛的搞作。
書、動物和陶藝都是在動盪世紀中,看似不太重要的小東西,也讓我們曾經question 過,藝術在這種時候還有意思嗎?

藝想主要為智障及自閉譜系障礙人士提供創作平台,透過藝術尋找及分享夢想,並以陶藝及纖維藝術為媒介連繫社區內不同能力的人士。 早於1999年已經成立了,所以有些師傳仔已經做了很多年泥。兩年前還去了越後妻有做大展覽。

我常跟家寶說藝想真是一個Happy place(在裹面工作的人或者不會認同我這樣說,因為也是工作嘛,也許也要追數出糧趕deadline, 但你們也真的成功了製造一個小paradise 給熱愛陶泥的智障人士/自閉人士,什至來玩來工作的人)

都好鍾意呢篇舊訪問「智障兒造陶藝敞心屝 讓爸媽走進世界」
也許是在動盪的日子中的good grounding. 

//他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卻不懂得說話;他喜歡以笑容表達快樂,卻說不出快樂二字。他的父母一直覺得很難進入兒子的世界,直到看到他的陶藝作品,好像終於認識兒子多一點。今年37歲的許家豪,先天性中度智障、加上出生時被臍帶勒至腦缺氧,只會發出簡單音節,平日大多以點頭、手勢、單字與人溝通。他在加拿大出生,後回流香港,在特殊學校畢業後,經社工轉介到庇護工場工作,7年前開始在社福機構學習陶藝。

雖然沒有靈活的舌頭,他卻有一雙靈活的手。他先把陶泥放在手裏,溫柔的搓揉,加上泥漿黏黏貼貼,就完成了一系列作品︰大大小小的建築、動物、人物‥‥‥角色臉上都有一個微笑,連見到的人都覺得快樂。見到自己的陶瓷,他一臉陶醉,彷彿與它們進入了一個只有歡笑的國度。 

有一間房子,四四方方,有前園、後園、陽台、樓梯‥‥‥機構裏沒人知道為甚麼家豪有這構思。直到家豪的父母見到,發現作品上每一個細節,竟與以往在加拿大的房子一樣。再看看他其他作品,突然見到了一家人去旅行時見過的建築,又見到了兒子以前喜歡的電視劇人物。誰也想不到, 30多年來的畫面,深深印了在家豪的腦海裏。

父母受訪時,家豪在旁默默地聆聽。父親在說話時,他把頭貼到父親臉上,專注地看着父親。當被父親稱讚,他會害羞得低頭微笑。還以為他是內斂的人,但問到他是不是很喜歡陶瓷時,他大力點頭︰「鍾意!」一提起陶瓷,家豪就變得熱情,像在邀請別人進入他的世界。

然而,以前要進入他的世界,並不容易︰「以前他不作聲,在自己世界裏面。但作為父母,我們亦要尊重他,不去打擾他」家豪母親說。參加陶藝班後,家豪開朗起來。下課回家後,他會興奮的指手劃腳,模擬造陶瓷的手勢,告訴父母在班上所做的事。母親相信,是陶瓷令兒子漸漸走出了自己的世界。//


佢哋仲有個好靚嘅網頁㗎: https://sjc.sjs.org.hk/

Tuesday, December 22, 2020

石牆

石牆樹下的早飯
今早跟stella 姨在石牆樹下食早餐,是早晨八點的約會。

說實在的,我可能對morning person 有種natural liking, 因為自己也是天生的morning person(即係自細都無用過鬧鐘嗰種 XD)  有人約我食早餐/或行山游早水,我會十分開心。 

Stella 姨真是一個超神奇的人,好像小孩子般,對凡事好奇,又善良。
其實她的樣子有點像一隻poodle, 但她爸爸年輕時是養狼狗的。

她家住花墟的唐樓,常忙於照顧老爸爸,爸爸行動不便,要請人每周一次把他抬落樓,去飲茶(因為長期屈在家中會發癲呢)
但她也喜歡閱讀,探險,去新地方, 看來她跟時下年輕人的喜好相同,比更多人更潮,認識更多書店和咖啡店,去過比你想像更多嘅黃店。

她好像我早前提過另一個朋友,自己親力親為照顧年老或生病的父母。
沒有把他們送往hospice care/老人院 (雖然這也不是錯的,只係聽落是十分辛苦的苦差(當然她們說不可以苦着做))
我們見面時就有另一個caretaker 打電話給她,那人正照顧末期病的丈夫,心情低落時常抱怨。  

雖然平日沒有特別提起,但偶然聽到她們說整夜不能睡,會好影響心情。
之前提起另一個朋友的爸爸,更會因為末期癌症的痛而整天意識迷糊地呻吟
(雖然湊初生嬰兒也會沒得睡和要執屎尿,但不是很多人願意照顧老父母)

而stella 自己都有當義工探訪獨居老人,帶他們去飲茶等。 
不過疫症期間就只能virtually 探訪!
她即將要為了行走不便的爸爸而搬離開住了幾十年的唐樓家了。

她也曾經因為大病和化療才辭去工作,不止一次提起,那是意想不到的大收穫,因為根本不喜歡以前份工,辭職後才發現世界咁精彩,咁多好嘢。
又因為病而認識了很多會交心的朋友(我媽媽也是這樣子)
最重要的是,大多數病過的人都會發現 - 心境開朗是超重要的。當然不是那麼易啦。

她說到自己很喜歡自己的頭髮,初病時掉髮掉得一屋都是,爸爸還會俯身在地上拾起那些頭髮,她於是忍不住要去剃光頭,那時很傷心,但剃髮師傳和朋友都很好人,令整個過程都充滿歡笑,倒是回到家,一脫掉帽子,媽媽就哭了出來。

有這些朋友很好,我絕對也會有時感覺跟自己的朋友距離很遠,好多人生活很忙碌,忙完就瘋狂去旅行或購物, 當然that's their lives, 但有時感覺跟他們距離很遠很遠,雖然認識了十年以上,但有時完全沒有「朋友」的感覺。 
唔知係唔係真係因為 health is a crown only the sick can see. 
不過我也跟stella 提起在生活書院的班中,我們也會找到心境相近的人,能夠談很深入很有趣的東西,大家都很感動。所以我想是有的,只要用心看看,就會找到。

Monday, December 21, 2020

冬泳

So I just went running, and throughout my run, I was thinking about swimming, I felt SO pulled towards the water...
I have been missing my daily swim for many days... Public pools are all closed now, and it's a tiny bit too cold for open water swim... 

NOT being able to conveniently stick to my routine (morning swim) was one of the biggest challenges for my 2020, even though we can take a bus to swim at the beach, but as a daily routine, convenience is also an essential point. 
And, that's why walking and running is such a great thing, as you don't need much other than a pair of shoes.. 

But my friends and I figure that we are just true swimming babies. 
And many runners eventually need to turn to swimming too (because swimming is much better for your joints) 

On the flip side, Swimming adventure was one of the biggest 收獲s of 2020, we swam many new beaches, and had to explore the open sea (due to the closure of the ones with shark nets) We braved new world outside our comfort zones, and found liked minds, form our little swim club, it was not just great physical activity, but wonderful social reunions too. 
People in our swim club all have their busy lives, from selling airplanes to taking care of newborn babies, but they also love the water so much, and felt an essentiality to go swimming, that we would all just make it happen early in the morning! 
We discover many cute new stories every time too. 

One of the things I wanted to do from all these swimming drawings - were to compile it into a little zine for ourselves. We will make it happen! 

Stepping outside our comfort zones, is always rewarding; one time in 2017, I swam in 2-4*C Icelandic water, and that experience reminded me that we really can do more than we imagine. 

講咗咁多, I think we should go winter swim. 

Saturday, December 19, 2020

吶喊

這兩天在畫「龍窯的生活點滴」這本書已經畫了一年喇(智障人士生死教育那本都是)幫這類書畫插圖跟我平日別的繪本、地圖工作很不同。希望一切最後出來都會是好的啦,我都好期待。

啲人好鍾意Tove Jansson 嘅moomin, 但我真係好鍾意佢寫俾大人睇嘅小說,好有一種北歐人才有嘅獨特,天氣咁凍,令人好想只躲在家裹創作讀書;但香港成日咁多活動發生,好似今日Bleak House Books寒風中在見山pop up,好想去探吓佢哋.... 仲有好多活動,好多想探望嘅人。

好想幻想自己在偏遠溫暖水邊小木屋!

不過如果我真係喺全日天黑偏遠溫暖北歐小木屋, 我就又會好想,四十五分鐘可以跑步去探Mavis, 食keto 蛋糕、看街市小貓;另一邊廂也可以向東行,經過漁市場,十二度還在泳棚游海嘅八十歲老人,探黃竹坑ceramics studio的朋友。

人真是笨動物。貓沒說錯。

因為《遇見文學》我竟然睇返林海音嘅《城南舊事》同埋魯迅的《祝福》呢啲seriously 會令人覺得係讀中學文學時才會讀的 ..... ai.... 被逼睇的書,但其實絕對唔係咁嘅事!!!

文學除了用字可能有藝術性,但都explore 好多認真的人性問題(不過其中一個/我自己的個人障礙,可能係對中國封建守舊嘅抗拒,讀那些所謂巨著成日遇到要浸豬籠呢啲事,就令我心情好差...)  但其實都唔係淨係咁的。  

《城南舊事》裹面有一篇讓我想起Les Miersables; 一開始有比喻主角喜歡看海,常分不清天和海,因為都是藍,但其實天和海本來是在距離很遠的,好像事非黑白一樣;跟那個故事內容好像,就係有人偷嘢,但也是因為時勢所逼才做,然後有別的人受懲罰了等等,偷嘢嘅係唔係一定係壞人呢。

有朋友聲稱自己係唔讀小書唔讀書的,我讀兒童文學時小不免會讀到好多theory 講閱讀陪養同理心,唔知佢哋只係睇電視劇集成長,係唔係都一樣會陪養到同理心㗎呢 ?
我也不是專家,只不過是喜歡讀書而已... 

有些我以前聽過的東西,but somehow 好似完全無在腦海存檔咁,太奇怪。
例如2012年學民思潮以「鐵屋吶喊」做口號, 反國民教育,近日有人post 返當時的周庭.... : (

「鐵屋吶喊」這個比喻,是當時有朋友請魯迅寫文。
魯迅說了鐵屋子的吶喊的比喻,認為在鐵屋子般的*無聲中國*中吶喊不僅是無用的,而且悲觀地相信是有害的,會使少部分較為清醒的人感受到“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

但魯迅最終還是為錢玄同的反駁所打動。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不是說能有幾個覺醒,就能在令多幾個人覺醒,總有推翻鐵屋的可能性那類嗎?)

於是便有了第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吶喊》也逐漸產生。

Thursday, December 17, 2020

海角

我剛開始看一本日本小說。內容讓我想起去年秋天,去了日本佐渡島探我的筆友,佐渡島是距離新潟縣還要兩小時船程的一個外島,幾百年前曾用作流放政見不同的人。

那裹因為偏遠,年輕人都離開,嚴重流失,每年的人口減少至少一千人。

他跟我同齡,去年正值社會運動,所以我倆討論的主要是香港發生的事,他也打從心底關心和有興趣的,緊貼香港發生的每件小事。後來還特登來香港看,住在我家,那是理大那周... 

我帶他去了protest, 和理lunch, 坪洲、深水埗、堅尼地城,請他每早也跟我去游水等。

而在去過的地方中,他最喜歡之一是見山書店,是真的,我也有告訴sharon.  

啊,講咁多,其實我想講嘅係,當時我們在佐渡島一行大約八人(?),住了在北部一家民宿,真是真的真的天涯海角feel,萬理無人,天和海好大,晚上很冷,風很大,叫天不應叫地不聞那種;晚上對出有點點漁船的青光..... 說真的,真的有點恐怖。

大家如果想看真日本,不是修飾過的瀨戶內淡藍,那裹都幾有趣。

而那家民宿竟然是中國人來的(說一口流利的日文)

我跟筆友用日文寫信,所以肯定有些東西lost in translation,但他絕對是一個特別的人和好人。

他獨個兒離開家,去到一個根本無人的外島,翻新了一個荒廢了的巴士站,賣冬甩, 就只賣冬甩和咖啡兩樣.... 那村子可能一百人都無,全是老人。那麼寂寞隱世的生活。

他曾經告訴我自己是一個很易累的人, 這句說話我很深刻,有什麼人會這樣說自己... 

剛巧那段日子,我家小狗會epilepsy, 而他有一個好朋友,有嚴重的腦腫瘤,會epilepsy, 被逼要搬離開外島,回到日本本島,他時不時會探望那朋友。

他來香港前收養了一隻黑白色的小貓,不過是一兩星期後,那貓兒被車撞倒,立刻帶了去獸醫,不幾日就死了。

他當時很傷心。

他也很喜歡看書,對政治有自己的觀點。但總的來說是個很靜很靜的人。

後來,是我,可能當時很忙,沒有繼續跟他寫信,因為我要寫日文,其實都吃力的,為了此事我內心很抱歉,我最討厭人不辭而別,但我覺得自己在這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somehow 就係咁....


討厭,其實我係唔係應該做散文作家... 我睇咗幾頁書寫咗咁多嘢...

題外話,為什麼我身體總是咁唔聽話..... 

喵仔

冬日床上的小老虎 
不知道沒有養貓的人熟不熟悉這些研究 - 貓和人類共生了近一萬年,但跟狗不同,貓在這一萬年間,外貌和基因都沒有太大改變。(即是說他們沒有被真正被馴化)

像狗吧,他們會因為跟人類生活而產生巨大的外在變化,與其野生同類在外表上有明顯差異。

馴化過程中,人類常以人為本位出發,培育心目中的理想特徵,挑選性格溫馴的來進行交配,幾代之後本來張牙舞爪的,都變得溫馴乖巧。
人自古馴化動物都有動機,例如現在的狗有用作看門、陪伴貴族、送信(把信從船帶到陸地上的狗兒);到現在也有導盲犬、尋bed bug 犬、尋truffle 犬... 


但貓卻沒有什麼馴化價值,也不容易被馴化。

貓也可以說是自己走進人的世界的(走進糧倉獵食鼠輩野鳥。貓發現,只要靠近人類社區便會得到好處)
貓不像狗,沒有階級之分(什麼沒有群體)沒有領䄂,也就不會討好領䄂,總是獨行獨斷。
貓喜歡吃新鮮捕來的肉。
狗就算是rotten food,人家捉的/食剩的肉都會食,所以馴化貓嘅成本就太高了(歷史上很多人自己都未有得食)

//奇怪的是,人們在數千年間仍然不停嘗試與貓建立長期關係。換個角度看,人貓關係是否自然界之中最沒經過計算,最無私的一種「純愛關係」?//  
//說穿了,人類是在單戀貓。// 明周文化 「人馴貓?貓馴人 物理學者家中的萬獸之王
同一個朋友也推薦我們看 - RTHK 零距離科學 《走進貓世界》超好睇。

我爸媽以前反對我哋養貓,但現在對我家的貓極之溺愛,怎麼說,他們兩個都好「孤寒」脾氣也不算得什麼好(總之是令人十分之煩惱的人類)(養貓這種咁蝕底嘅嘢佢哋係唔會做,並常表示後悔生了我們)

但現在爸爸每回家都問喵在那裹;出街前又要幫他開收音機,為他開冷氣暖氣(對我們人類絕對不會這樣子)
上一隻狗狗Rosie 做大手術,很貴,我還要隱瞞住,辛苦籌錢和賺錢; 但喵喵這年不是大病嗎,他三番四次問有沒有找更好的醫生。

最後要動手術,也很貴,他義不容辭上去醫院俾錢,一句都無埋怨過。
有時還偷聽到他跟喵喵說 「哎喲,有天喵喵你死了我們怎樣.... 」

又要去citysuper 買法國春雞焗了還給他吃。
喵喵小時候在我們家是暫託的,很瘦,差點活不來,同胎的都相繼死了。
有天爸爸還抱住他說什麼「你也想要長大嗎?那是充滿冒險的旅程啊」之類的說話.....
聽得我現在打出來都皺眉了... 

雖然這種故事在我當動物shelter 義工幾年中,聽過無數咁多,但親歷還是.... 難以理解。

我聽過很多很多朋友說,近日貓貓每天半夜五點在叫,要食東西,大家都沒辦去,只能吃床餵他們吧;所以,絕對是貓馴服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詩人陸游愛國,其次愛貓,曾賦貓詩無數。窗外狂雨,山野傳來海浪翻滾的聲音,他卻樂得獨自和貓在柴火堆旁守着暖毯,「我與狸奴不出門」。

村上春樹甚至說,養貓能解決一切人間煩惱。昔日,貓是人的狸奴;如今,人是貓的貓奴。牠們走在真實的沙野叢木,同時掌據我們的水泥城市與網絡空間,來去自如,宛如霸王。

When you own a cat, it can often feel as though your pet is also your boss. A cat isn’t going to fawn over you, or debase itself for your affections, or be impressed when you feed it. And yet, despite this withholding, humans have welcomed cats into their hearts for millennia: the ancient Egyptians famously worshipped them; they travelled the world on Viking ships; and today they are some of the Internet’s best memes. But, in fact, as Abigail Tucker, the author of “The Lion in the Living Room,” explains, “You could see our relationship with cats as a series of cat-controlled takeovers.”

逢星期四是我餵流浪貓的日子(我們分工了)今天天氣這麼冷,現在早點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