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ravel.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ravel.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October 17, 2019

巴黎

我知唔係好多人share呢個sentiment, 但我時不時會想念巴黎,可能每幾日又會想起。
 可能唔係個個感受過巴黎的美,而巴黎也確實有很多不美。但我都會想起,巴黎有天窗的書店,從倫敦坐eurostar 到巴黎每次到站時都覺得去了新世界- 那明媚陽光和白色的建築物,春天的農市場、crepe 店的香味,跟deborah 吃摩洛哥菜的晚上、開車到南部途中的小羊芝士廠,酒莊.. 
高樓底的舊地圖店, 乾燥的花園, 我最愛的顏料店,一切美好的事.
中六時有一之坐飛機去探望住在巴黎的姨姨,她的家在六層高的建築物頂層,有法式窗戶,對住教堂,從香港帶往巴黎的貓兒會睡在我的腿旁。
那座建築物的樓梯是木的,買了餸後也要拿住上頂層,我喜歡木樓梯。

Wednesday, February 28, 2018

行家

星期天領養日後還要趕往這個晚上的小小分享會。記得2016年為i-discover app&;map 畫過的上環旅遊地圖嗎?他們現在將八區的地圖結集起來,並在各區的書店發售。
那晚分享會請了不同地圖設計師及畫家來分享創作過程。其實更像一個行家聚會。聚會在摩囉廟街的Halfway Coffee 進行,是一個我好喜歡的地方。
除了一杯好喝的咖啡以外,這裡牆上貼著他們的宗旨-「社區連結」,和很多手畫地圖。小小的地圖顯示出這家咖啡店在乎更多關於咖啡以外的事情。半路咖啡的地理位置正好身處在舊街道小店當中,而老闆和附近鄰里很熟,一直努力落實社區分享的理念。
 如果你那晚錯失了這個可愛的活動,這本地圖集現在可於以下地方購買:
Halfway,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Knead, 
Kapok PMQ, 
Kidnapped Bookshop, 
Design Port, 
kubrick ArtPick, MUSE Hotel Stage!
 半路咖啡店主是我以前在common ground 己經認識的朋友,他真是花了不少心思。港式復古風的精萃體現在了各種咖啡杯上。這些“壽”子咖啡杯跟中式的圖案相信香港長大的我們並不陌生,就像回了爺爺奶奶家一樣親切。不可不提的,還有咖啡店正對面的「快樂玩具店」頭髮斑白的店主有一種懷才不遇的傲氣。他自娛自樂地播放懷舊兒歌(如頭頂長西瓜⋯或者是一眾80後的共同回憶),不知為何與咖啡店的主題特別相配。

Sunday, January 28, 2018

冬日

今天帶了些遊客遊南丫島,是Airbnb Local experiences跟本地慈善團體的合作項目,來港旅遊的參加者可以選擇不同地道體驗,而體驗的收入則全數捐給慈善團體。今天參加活動的是兩名比利時人和兩個新加坡人。我們帶了四隻狗一起,帶他們走一些南丫島較少人認識的路。想不到betty 今天這麼開心,見到她真好。可惜今天冷鋒正來臨,因此天色很暗。
昨天跟小Rosie上小狗訓練班第二課。狗兒的訓練課很有趣,因為全都是鼓勵Positive Reinforcement 的,會set up 他們成功做到不同的簡單東西,然後很少很少慢慢增加難度,相信小狗做到後也會很有滿足感。其實小狗都是很聰明的,學嘢極快,所以好多人都鼓勵為他們提供一點mental stimulation. 同班同學全是唐狗,都很漂亮啊!尤其是害羞的小女孩Lucy,不過是九個月大,也在LAP 領養,雖然較怕人,但很喜歡Rosie.
Rosie 則像好多繁殖場救出來的狗兒一樣,雖然很愛人,但有點怕其他狗。可能因為以往不愉快的經歷,又或者是因為她知道自己特別小和弱。
我家小喵喵對她又好奇又怕,不時會過去嗅她。希望她們倆不會打架,可以好好和平相處吧。我覺得小貓和小狗其實都是很聰明的動物,但因為Rosie 知道自己走得慢,又沒有牙,又細隻,所以特別容易怕和需要人保護,我也好怕喵喵仔覺得Rosie令他的生活不同了,希望他都覺得大家都好愛他吧。
星期五帶了我最愛的小黑去玩,因為她的暫託家庭竟然託了一天後把她退回... 但世界就是那麼多怪事... 然後跟Rosie 去見獸醫。對於Rosie 的四隻腳,好多人有好多不同的意見,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最好呢。
好了,要畫畫了,又有兩幅新畫要畫啊!
我正在打這篇之際,喵喵在我身邊睡着了,他那罐turkey pate還在我電腦旁,香得很,但他還是最喜歡新鮮蒸的雞肉。動物的食物和兒時喝的奶真的香得好緊要,可能脂肪比例超高喔。

Saturday, August 26, 2017

晨修


經常好想念在日本山中的日子,感覺那是我第二個家,零九年第一次去那裏幫藝術家抹地塗油後,之後差不多每年都會回去。那裏不是完美的旅遊天堂,夏天好熱會下雨及多蚊、方圓多里都沒有餐廳超市,不懂駕車的話等於跛子。
冬天是全日本降雪量最高的地方,房子二樓都有門,因為雪會把一樓整整包圍。過去十多年來年輕人都移往城市去住,各個村中只剩下老人居住。有次走去我的村莊山後那片杉樹林,老婆婆都聚在小神社裏談天抖涼,每個婆婆都起碼八九十歲,什至一百歲。好多都好熱情又面帶笑容。還會自製飯團來給我們做午餐,什至跟我們一起做藝術品。
雖然我是so-called 藝術工作者,但總覺得藝術其實是動詞,是誰都能一起參與的活動,過程才是最珍貴的。在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就是一個讓所有人都可以跟世界級藝術家一起創作的地方。
記得那時坐飛機去直島,去過的人都愛嚇我們說即將會好辛苦㗎;許老師問我對未來一個月在日本的旅程有什麼期望,我當時答「想知道藝術是什麼,因為雖然我讀建築,自小畫畫,但去到美術館都總是感到好迷惘」後來,我真的找到答案了。
從來都覺得,沒有在大地藝術祭的日子,我必定不會是今天的我。
那時開始我開始學日文。
很幸運地被我的藝術家﹣一個很有名的兒童繪本創作家和她的神奇社群「收養」了。感覺也成為尾身村的一份子。
那些冬天在深山中泡本地溫泉的日子、住在沒有暖氣的房子的時光;那些在英國湖裹游水的日子;看見樹木還在的時刻;跟編輯姐姐討論畫作的時刻,我知道雖然很多時很掙扎,有時好憤怒,但我是十分幸運的。

Saturday, July 1, 2017

山中

於是,第二天一早便立刻去行山,來這裏的所有人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行山。坐了那麼多天車,終於可以在山中跑跳真的好興奮。其中有兩條山路都想行,但volcano hut 的工作人員說所有人都該想這裹的山峰,看看這兒三百六十度的風景,於是早上先挑戰這段。
上一篇說到,Thormork 這河谷是三個冰川的交匯點,也是一條有名的長途行山徑的終點站,所以我行這條路對他們來說大概像行平地般容易。
沿營地出發,先走了約半小時到達山另一邊的點沙河谷,那裹有另一間為行山人士而設的木屋。我特別在公共厠所裏拍了一張照,因為乾淨得難以置信﹣白雪雪還有天窗的。
這裏實在是一個小小世外桃源,沒有道路和車輛,一邊是綠色的山,一邊是冰川,前方則是多條從冰川流下的河流。空氣很清,天氣也很好,陽光普照,實在十分幸運。
聽說二零一零年火山爆發時這裹都被厚厚的火山灰蓋住,要數個月的清理後才能回復原狀。
在河谷小休一會後便要直上山頂,每走高了一點又想回頭拍一張照,每次都以為是最漂亮了,但再高一點又看見新的東西。
冰島的花朵都很含羞,不像英國致瑰那樣複雜,全都又簡單又貼地,大概是要躲開強風和多變的天氣的原故啊,而北歐設計都受他們的大自然所影響。
我們帶了午餐在山頂吃,這裹看到多個河谷、遠方的雪山冰川和瀑布,好寧靜,大概一小時才會碰到其他人一次,讓人好不想離開。
好奇怪,現在想來已經很難說出為什麼覺得那麼好,看着相片形容也不是那回事,因為身在其中的神奇,不止限於視覺上的美,而是整個經歴﹣包括登越山峰的喜悅、探索的滿足感等等。
七彩的山中還有溫暖的泉水,可免費跳進去浸浴。
那天晚上晚飯後又去行山,還碰見正在換毛的北極狐。他好瘦弱啊,令我想起家裹漂亮的ひろ仔,因為他也好像狐狸,卻肥嘟嘟,如果可以帶你一起去行山你說多好啊。他一定會好喜歡。
在thorsmork 行山的日子好深刻,讓我一直想可以再回冰島或到其他地方行更多山。
-------------------------------------------------
*Iceland & London Diaries*
  • 河谷 - arriving at the thorsmork river valley 
  • 龍蝦 - Hofn
  • 冰川 - Glacier hike
  • 火山 - little hut below the kinfolk pool
  • 貓魚 - swimming in london

Monday, June 19, 2017

河谷

「龍蝦鎮」的早上十分美,有好多肥貓兒,海港水平如鏡,可以看見遠方的冰川和雪山。小鎮中沒有幾多個人,轉眼便跑完整個鎮,想跑長一點則要環鎮再跑一周。這裹有一家「大」超市和一個很大的泳池,數家餐廳,然後就什麼商店都沒有了。不過聽說它在冰島還算是一個大鎮,因為途中經過的其他小村好多只有大約一百人居住。跑步時碰見一隻好熱情的拉布拉多犬和數隻肥貓。冰島的貓肯定比其他地方的大隻,好可愛。
雖然什麼旅遊活動都沒有,但舒服得不願意離開,可惜今天要趕路,開一段很遠的距離,並要在油站放低車子坐一天只有三班的大旅遊車往國家公園裏去。
記得一開始決定住進國家公園是因為那裏住宿特別便宜,但後來發現原來是一個十分有名的國家公園,是行山人士的天堂。另外過了數天後發現,原來漂亮的景色都不是在一號公路旁除便看得見的,真正屬於冰島幻彩起伏獨特的美都隱藏在灝大的山脈之中,從一號公路可以看得見那些山脈,但必須要點大努力才能到達那些美景。(可能是我要求太高吧... 但實在是嘛,我媽都說路邊那種景色新疆也有好多,不是不美,但沒有別人說得那麼驚為天人)
 於是,我們便要開好多個小時車,然後把車子放低在一個油站!把行李帶往一架大輪子的旅遊巴上,再坐約三個小時車,經過一個大河谷,和很多很多條冰川河才到遠這個國家公園,也是很多很多條國際有名,長程和短程行山徑的起點和終點。這個國家公園為於三個大冰川的交滙點。 之前提到開始時是貪它平才租這裏,但事實上最終一點都不便宜,木房子好像也要港幣二千多圓一晚,坐巴士每人每程約要四百元港圓,而因為大多數人前往那裹都是準備行山,故此國家公園的住宿並沒有提供床單和披子,因預計你會自行帶備睡袋,所以每人要付三百多港圓租床單;房間有廚房但沒有厠所,得往遠方洗澡和上厠所,幸好沒有天黑,晚上要是想去厠所也不會太不便。 最cray 的是食物這個問題,因為有廚房,我們早在超市買了好多食物進去,但要是你沒有自備食物,就必須要再那個漂亮的木房子公共空間裏進食三餐(或請他們為你預備行山用的午餐包) 因為方圓不知幾多里都沒有其他人住,當然也不會有商店。他們要把東西運進去肯定也很昂貴,大木房子有個漂亮的黑板,寫明了每餐的價格及供應的食物種類。例如晚餐會有大約六度菜,有點像LPC 的Salad bar 讓你自油選擇,通常會有一種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通粉/意粉及包;另外本地魚或羊;一種雜豆般的熱菜,及兩種湯;我花了好多時間想每人食一個晚餐是港圓$45 還是$450... 因為這地方有點像北潭涌那種營地呀(當然漂亮很多,風景,還有東西都是巨木建的)不過最後當然發現是$450..... 好貴啊,我們也吃了一晚,但實在是很好味的,還有點吃得太多,飯後要再出去行一次山。 雖然如此,這裏卻是旅途最深刻的地方之一。
 <馬兒>
我們住在一家小cottage 裏,房外就是大河谷,一天到晚窗外都會有馬兒跑過。一開始以為馬兒是這裏飼養的,但原來是剛有一隊共二十人二十隻馬兒的馬隊路經此地,下塌兩夜,所以這兩天營地都有溫柔的冰島馬相伴。 冰島馬,約在一千多年前從北歐遊發現冰島的維京人引入到冰島,至今未曾與任何其他種的馬類交配過,原本只是因為地理的隔閡引入外來馬種不易,後來人為嘗試想要配種卻帶來了冰島馬種品質消退的狀況,於是訂定了法規,甚至是由議會制定規則,規定冰島馬只能與同種繁殖以維持其優良的純血統. 禁止出入口,想帶著自己的冰島馬想要出國比賽?當然可以,可是馬兒只要一出國,再也不可以回國. 所以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冰島馬與一般馬兒的不同-個頭矮小。 關於行山的事,下篇才寫。
 p.p.s 個個喺guestbook 都話啲staff 勁好人,同埋係佢哋去過最靚嘅地方之一 嗰度請緊mountain chef 如果你想避世又鍾意行山,又想有幾萬蚊一個月包食住,無街行有新鮮空氣免費溫泉及一隻狗仔cowry, 可以考慮。 附送為食狗cowlry 同埋常常來找東西食的北極狐。

Sunday, June 18, 2017

龍蝦

冰川之後那部份都好有趣,去過冰川健行後便開車往Hofn,即是大家口中的龍蝦鎮!到達時又天陰陰(不過大家都說不用怕,冰島的天氣每十五分鐘都會變一次),建築物都好平凡,看不見那說好的海港。媽媽不禁問「吓,揸咁遠就係嚟食龍蝦咋」其實我一直都有這樣的迷思;當然,其實它是人們環島必經之路,剛好有好好味的龍蝦,不過我則是真的衝着龍蝦而來的啊!所以放低行李後便去海邊吃晚餐!是一個只有幾千人的小城市,所以跑一圈就會由市的一端走往另一盡頭哈哈,這些其實都是很有趣的體驗,還有就是路上完全沒有人的,不過溫暖的餐廳裹坐滿吃龍蝦的人們。
我們點了一個龍蝦簿餅,一個龍蝦大拼盤及一個羊肉。羊肉和龍蝦大拼盤都好食得不得了!雖然那龍蝦大拼盤要六百多元,但媽媽狠不得要再點一盤!
原來那不是平日吃開的龍蝦,而是餐飲界的新貴langoustine,Langoustine就法文字面上很像小號的龍蝦。
"Forget foie. Forget caviar. Langoustines are the new marker of haute cuisine. Slim, pinkish-orange, and built like a basketball player (all arms and legs), Nephrops norvegicus is a shrimpy-looking crustacean in the lobster family. Its body can grow up to ten inches long, but it's basically just the delicious tail meat that has chefs from Copenhagen to Vegas in a full-on frenzy."Nothing highlights the elegance and bounty of the sea better than langoustines," waxes Esben Holmboe Bang, chef of Maaemo in Oslo. "They have a more complex and delicate taste than lobster. The flavor is sweet, elegant. Lobster is rustic by comparison."
它身形嬌小不過十吋長,無論煮前或熟了以後,顏色都是粉紅帶橙,長着一對又長又扁的箝。小龍蝦肉質柔軟,味道鮮甜,十分十分嬾滑。
就這樣,之後去到每個城鎮每家超市,爸媽都要找找有沒有北冰洋小龍蝦賣。就係咁好味。
不過其實Hofn 那家餐廳的烹飪方法也是一流和獨特的。

第二天早上起來陽光普照,彷彿去了另一個城市般,一早便有肥貓兒在路上行走,從房裏可看到海港,有遊客們在跑步,又有路人們開着電動輪椅車「吸空氣」
好平凡好寧靜的海港,稱不上是一個旅遊點但好舒服。

冰川

第二天泡過kinfolk 溫泉後便開車往Hof,路程不短加上中途在各式得意地貎上停留後,到達旅店時已經差不多下午五時!(其中包括那個旅遊點﹣真.黑沙灘,哈哈)幸好這裏不會天黑。
又是一個又冷又大風的地方,這家旅店不便宜,但仍要共用洗手間,沒辦法啊,這就是冰島... 好多東西都好貴,房間雖然什麼都沒有,但有一望無際的草原,而且好溫暖。那天晚上去了有名的Jokulsarlon Glacier,天仍是陰陰的下着雨,好冷冰冰。網上看冰湖的照片好美,但去到還是有點「吓... 就係咁ja... 」的感覺,對,冰是很藍很透明的,但現代人拍照實在太美了,經常給人錯覺,而且其實好多冰上都佈滿一層黑灰... 幸好之後去了另一個較偏僻而美很多的冰湖,就在二十分鐘的車程外。
<海豹>
不過在冰湖的最大收獲是......... 竟然讓我看到可愛的野生海豹在𣈱泳,而身邊的人都不察覺,我看得發呆了,差點哭出來﹣人竟然會因為這些東西感動得哭出來,真奇怪。但牠真的好可愛,好像肥狗兒般,過了不夠一分鐘便隱沒在大冰塊間,好想知那裹有什麼呢。
<冰川>
第二天一早便出發往冰川,好多人都說冰川健行是冰島一定要去的活動,但其實到最後一刻都仍好猶豫,可能因為以前去過冰川,覺得沒有什麼特別!但既然大家都說要去便去去吧。
出發往冰川要穿行山鞋帶冰爪,先坐車後行了一大段路才到冰川... 因為... 冰川溶化的速度太快了。走了一大段泥路,那幾十公里本來全是冰川,導遊說自從一九九五年起,冰川溶化的速度是過去一百年的總和...
黑色的山谷中﹣山腰一半以上有植物,以下沒有,植物線以下的就是一九九五年至今溶化了的面積,切實地看見地球暖化帶來的影響好可怕!
每家冰川健行公司都會走不同的冰川,這樣大家便不會碰面,何況在冰島這部份開車你會發現真的有好多冰川。我們行的那個要先攀上一段好陡峭的冰面,冰川跟冰湖一樣,有一層灰灰的火山灰,如果參加越長的旅程就會走到越白的冰!
這裏的導遊大多是來自其他英語國家的年輕人而不是冰島本地人。我猜好多人喜歡的就是在冰川上走走的感覺吧,大概沒有看過冰雪的人會覺得好神奇...也不是不值得的,但沒有人說得那麼神級。
所以頭三日都有點「吓,就係咁ja 」的感覺,直至後來到國家公園,自己行山,跟本地人談話,看午夜太陽,煮羊肉、看人們的房子、吃冰島人乳酪和游冰島人的泳池才慢慢開始覺得「好正呀」
我猜我實在好不適合逐個逐個景點遊玩的那種旅遊方式,實在太習慣了以自己雙腿找地方和體驗風景點以外的真實世界的旅遊模式了。
不要緊,幸好旅途是越去越好玩的。
另外冰島水真的很清很甜,洗澡水像日本般有溫泉味和滑滑的,這兩點都令人好滿足。

不過若你是不喝咖啡會死的人那便可憐了, 因為首都以外基本上都是機器按出來的咖啡.... 好可憐的.... 仲要成五十蚊杯(起)㗎!Not to mention 首先你要找到那個地方,因為大部份路旁是 什 麼 都 沒 有,沒有商店,沒有咖啡店,沒有油站,沒有房子,只有草或青苔或山或海...

火山

一開始在冰島時很想念倫敦,但慢慢被這片漂亮的土地迷倒。
可能你以為冰島必定是每一個角度都風景如畫(或者是我以為)誰去到都會愛上﹣是新一代文青自拍聖地,人們說現在每隔一會便會在社交網絡上看到朋友去冰島的照片,但好像我最後愛上的都不是那些。
作為一個地理科的熱愛者(曾經好長一段時間以為自己大學會修讀地球科學的啊)早在大學時已經好想去冰島,那些年一定是因為被藍湖迷倒,最後竟然到現在才去,相信當時的自己和現在的我喜歡的東西必定有所不同。
很喜歡村上春樹在寫冰島那篇〈有青苔和溫泉的地方〉文章中所說的,「那裡的美,是實在無法收進相框的那種美……只能收進記憶的不可靠抽屜裡,靠自己的力氣搬運到某個地方去。」
<火山下的小木屋>
第一天到達冰島後又大風又冷,買好食物後立刻開車往維克鎮附近的小木屋,那天晚上就住在那裏,是個四下無人的地方,後來才知道,背後的那坐山就是二零一零年爆發的Eyjafjallajökull,深黑深白交錯的睡火山就在小木屋背後,晚上本打算一個人出去跑步,沒跑上多久便回家,一來因為未習慣寒冷,二來是因為四下無人無車無屋,感覺就像世界剩下自己一人和寂靜而強大的火山;有點莊嚴而可怕。
小木屋就在山旁,有自已的小廚房,窗外長了棵如聖誕樹搬的松樹,我的房間在夾層上,要爬一條很直的樓梯到小小的尖頂下的位置,好喜歡這種睡覺環境,在冰島的每一夜都睡得很好。半夜兩點醒過一次,發現天真的沒有黑啊;但之後幾天仍要反覆再檢查看,才發現天原來真的不會黑!

那晚去了家附近其中一個黑沙灘,大家都泊好車,向着一條大直路走,路的兩旁都是平原,途中看見回程的人竟都行到脫剩短袖,又說要行半小時以上,結果在那裹來回及拍照真的花了兩小時時間,因為要走一段看得見盡頭但走極都未到盡頭的大直路;走了大約半小時吧?會看見那失事飛機,但其實美景在後頭,是外面的一個寧靜的黑沙灘和小河,不過只有好少好少遊客走出去﹣這個黑沙灘比真的那個黑沙灘的沙還黑,風景更美。黑色的泥土上長滿小黃花。
事實上歸納冰島之旅,就是大部份中文旅遊推介的地方都其實不那麼特別.... 又或是充滿游客,還是要看當地旅遊書的推介小景點和誤打誤撞找到的通常更美更純潔,真的,不是騙你,好多外國blogger 都這樣說。
<Kinfolk 溫泉>
冰島位處大西洋中洋脊上,是一個多火山、地質活動頻繁的國家,所以必定會有溫泉啊。沒想到其中一個最想去的「溫泉」就在自己家後那大火山之中!
七時起床後往大火山出發,經過紫花平原,碎石丘谷,走過沒有路沒有人的山間和河邊冒煙的水池,對還要爬過小急流,到達了這個漂亮的「溫泉水x 冰河水 泳池
這個泳池曾被Kinfolk 介紹過,位於冰島其中一個最漂亮的山谷間,它的歴史可追溯至二十世紀初,大概是一九二三年,當時附近的村民都是以釣魚為生,是以建設了此泳池作教授漁民孩子游泳用。
這個「泳池」是一半溫泉水一半冰山流下來的水不斷補給,滿溢了的水便會流回旁邊的河裹,所以可能比平日的泳池更乾淨。
這裏依靠附近居民清理,設有無門的更衣室並且不用收費,全年開放給大家使用。聽說四季泉水的顏色都不一樣。
天氣太漂亮,風景大美了。到達時一個德國來的姐姐剛游完水,然後四下再沒有人煙,不過大自然的依然充滿生氣,太陽光景在山間起舞,時光時暗;早起的鳥兒在唱歌,山腰上的冰島馬正在睡覺,河流一邊流着流着,還有那戴着雪帽寂靜無聲但又隱藏着滂沛力量的火山。

貓魚

好懷念第一次在倫敦open water swimming,之前那晚還做了惡夢很早便醒來。在第一次ows 之前我竟然曾經擔心過ows 會好可怕,最壞的可能性是嚇得以後都不敢游水。
五月二十五日星期四,小羅醫生一早便來我的河邊小村莊找我,在倫敦和冰島的日子好幸運,每天都陽光普照,每個當地人都說我享盡了他們的夏天。但其實早上仍頗冷﹣十五至十七度左右。第一次穿wetsuit原來真的很保暖,經驗豐富的魔鬼教練羅醫生一早給了我好一點心理準備,說在open water 游泳跟泳池是完全兩回事,例如戴着游泳鏡但水中能見度是﹣零﹣只有一片浮游的清綠,所以不能像在泳池裏般找方向;另外會有浪,又有其他比賽者,而我最擔心的當然是冷。
不過經過第一次之後,也許就不會那麼怕冷,其實在香港沒有三十二度我是不願意游室外的,但現在不會了,這是在倫敦旅程中的一大成長。Royal Docks 的水是鹹鹹的。
下水前工作人員要我們掃描電子手帶,上水時會給泳客登記游泳時間和距離。更衣室其實只是一架拖車,而儲物室就是一個隨地建起的露營帳幕,真的好有趣。他們近日還請人啊!
在倫敦的日子游了好幾個不同的泳池﹣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Ironmonger Row Baths, 翻新過後仿如一個現代游泳的聖殿,池末一面有一度漂亮的大窗在高層位置,窗外總是灑滿太陽和青青的綠葉,而且觀眾席是木椅子啊!
去過由著名建築師Zaha Hadid,從來都不是她的粉絲但可以在這個奧運場館裹游泳感覺很好。還有一個市區秘密,就是在Seven Dials 的室內外泳池,室外的部份是暖水池,就在市中心的中心。還有當然是比賽那天在牛津郡Blenheim Palace的湖裏,水很清澈,是一個好漂亮的UNESCO site!
每一天都在陽光充沛的早上離開我那舖滿石小的城中小村莊Rotherhithe 去買咖啡游水,沒想過從游泳中亦能看見許多當地人的生活細節。去過倫敦open water swim 和冰島ANY weather swim, 回到香港大概沒有籍口唔swim。
究竟為什麼這麼喜歡游水,我都不知道,自從決定參加triathlon 後更越來越喜歡。我總在想,這些運動有沒有給我這類無聊不專業人的空間,希望答案是「有」吧,因為我大概永遠不會成為專業,但也很想可以參與其中。

Thursday, September 22, 2016

水潭

貓小姐爬到瀑布頂、正猶豫是否要跳下高達五米的山崖時,同行另外三位男孩子己經跳了下去。其中一人竟然不僅丟掉了眼鏡,讀過地理的同學都知道瀑布下的水潭經過長年累月猛烈衝擊,水深可達十米,大家正荒張之際,外國人朋友竟說懂得閉氣潛水術,來得及擔心前他已隱沒在碧綠水底,最抵死的是上水時他不但找回gary同學的眼鏡,還偷偷在水底戴上了眼鏡,浮回上面。這位名叫米高的外籍朋友是他們的老闆,同事們都很欣賞他,覺得他是萬能的,這次更發現他連潛水都能。
我家泳池常有頑童把池邊的膠水杯拋進水𥚃,我也很享受每早游水時潛到水底把水杯捨回,有時覺得自己像隻愛游水的尋回犬,過着每天起床游水喝咖啡然後畫畫和做瑜珈的規律練功生活已經多過一個月了,雖然每天都有漂亮的時刻,但也遇上很多掙扎。那天能夠一改一貫的規律去到郊外做點不同的事感覺十分清新。
那天行山其實是ally 同學公司活動,但卻充滿驚喜,爬過石澗,吃過山間的豆腐花和公仔面,看見漂亮清澈水、行了獨木橋,還要坐超級快的快艇。真的很想和朋友再去一次,但通常都不會發生,大家都太忙了。晚上去了樹熊爸爸和樹熊媽媽山道家吃火鍋,他們預備了很多很新鮮的蔬菜,西班牙直送黑毛豬和很香豆味的豆腐等等,大家都吃得十分滿足。

Monday, February 29, 2016

雪國

去年尾至今一直很想去看到雪的地方,但因北海道機票太貴,最終只花了數天在東京,當時時值歲晚,想去的地方大多關門了,所以一回來已決定二月要再去,而且這次要見到雪。出發前心裏也是害怕的,但最終上天給予我一個很美好的旅程,看到最粉末的飄雪,不斷不斷溫柔地及時添補。有時,停雪時整個天空都轉為清澈的淺藍,太陽照進深谷,暖和的陽光寂靜無聲地衝擊冰冷的大地,深谷小河間冒起層層薄霧,為本來雪白的世界增添了無限色彩。
碰巧浸溫泉時亦下着漫天大雪,松之山是日本三大藥湯,泉眼的泉水高達九十五度,關於溫泉,其實最喜歡其大自然的香味。這個溫泉在室外,懸在高山深谷的半空,下面是一條婉延躍動的溪流,上面是漫天軟綿綿的飄雪。天氣雖冷,但小孩子老人家也在泡浴。
世界有繁華的大都市,走在渋谷的街上,店舖大聲的音樂彷彿把整條街道變成了機動樂園,推銷員站在街中心拉客,聲色味俱存,卻不及總是靜默無聲的大自然變化那麼副震憾力- 劃破雲層而貫注大地的陽光,密密而默默無聲的雪花。But i like both.

 "What a beautiful day." They were having breakfast, and the morning sun flooded the room. "I should have gone home early to practice the samisen. The sound is different on a day like this." She looked up at the crystal-clear sky.The snow on the distant mountains was soft and creamy, as if veiled in a faint smoke. She smiled quietly, as though dazzled by a bright light. Perhaps, as she smiled, she thought of "then," and Shimamura's words gradually colored her whole body. 部屋いっぱいの朝日に温まって飯を食いながら、 「いいお天気。早く帰って、お稽古をすればよかったわ。こんな日は音がちがう。」 駒子は澄み深まった空を見上げた。遠い山々は雪が煙ると見えるような柔かい乳色につつまれていた。 その顔は眩しげに含み笑いを浮べていたが、そうするうちにも「あの時」を思い出すのか、まるで島村の言葉が彼 女の体をだんだん染めて行くかのようだった - 雪国, 川端 康成
See more photos at: https://www.instagram.com/maoshanconnie/

Monday, January 4, 2016

款冬

花了數天時間投入在一個人寧靜的空間,整個東京的人都好像被疏散了,剩下我一人。也許是お正月吧,就如我們的農曆新年般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假期,好多人都提早關門回鄉下。這次住在六本木這個高尚住宅區,房間雖然有大窗戶對住公園,卻一點都不舒服,過往多年旅遊間住過許多奇怪的房間,有一次在法國南部住在一間開窗便是一幅牆的酒店房、在雲南的山間住過只用三圓人民幣的破落房間,每幅牆都掛滿倒汗水。這房間雖然光鮮,但那低樓底長走廊的百多度門間,彷彿只有我一人,從外面看來,每個窗戶都是漆黑的... 實在有點可怕,抽氣系統鍥而不斷地低鳴着.. 所以,最終還是放棄了一個人的自由,向日本媽媽求救。日本媽媽家雖然好,但跟她們一起即等於要不斷說話,不能除便說去跑步就跑步,又不能早點睡覺等。當然,一抵達那全木造的傳統房子後,還是覺得做了對的選擇。雖然那裏沒有真暖爐,但被舖很厚很溫暖,在市郊的原故,整個天空都是星星,好一段日子沒見過貓咪銀ちゃん,卻彷彿從來沒有離別過,她不一會便跳進我的懷中,不願離開。
第二天晨光很美,一月一日早上,泡了令整個身體溫暖起來的溫泉澡,吃過早餐後已近中午,談起よしこさん手上那用銀杏木造的食物盒,我說很喜歡,想買。原來是繪本畫家田島先生的女婿做的。因為是新年,他們全都在田島先生伊豆的家。大家突然萌生起「立刻就去伊豆吧」的逃亡計劃。從東京到富士山下日本海畔的伊豆要三小時,但我們不一會便開車起行了! 途中經過深藍色的海岸,日本媽媽問「日本海的顏色真的跟香港不同嗎?」
到了伊豆的木屋,感覺真的好像回到家般,雖然不是第一次來,但每次依然覺得是一個很特別很魔幻的地方。上次還在屋旁小溪看見螢火蟲。一進房子一層全是田島先生的工作室,他正在為暑假的藝術祭畫一幅好大的畫,廣闊的木造工作桌一直延伸至屋外木露台,桌上放了上百瓶顏料畫筆,露台被深綠淺綠的樹木包圍,遠處小山丘下是平靜的伊豆海。整間房子都由實木建成,窄窄的木樓梯頂端是一個高樓底開放式廚房,大家圍着日式暖爐桌談天喝酒,繪本家田島先生三個孩子都成為了藝術家,小兒子曾到西班牙學廚,現在在伊豆山中開了家小餐廳,妻子是畫家; 大兒子在岐阜手造木傢俬,田島先生家和美術館中所有木傢俬都是由他所做的,她太太是陶瓷家; 女兒和先生則是手造銀杏木盒的那對夫婦。
也許世上就是有這些always inspiring 的人, like a torch of light showing the possibility to be different.這趟帶了自己畫的Junior Patient Diary和夏慤村地圖給他們作手信。自小已經畫繪本,雖然覺得每一本都未夠好,但就只在這領域上,沒有質疑自己進步的能力,沒覺得氣餒。每一本都好像一個練習的機會。對我來說,Junior Patient Diary和夏慤村地圖當然不夠好,但我知道,那些終於真的是屬於我的故事,是我的經歷和感覺。
記得二零零九年,六年前初認識他們時,還在讀建築設計,那年暑假在日本買了五十多本繪本。那時很希望有天可以完成一本自己喜歡的故事,或者能夠在東京有自己的展覽,或者做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之後二零一零年的暑假,一個人拿着青春十八火車劵從南邊廣島往北邊去,沿途拿着玻璃油漆畫燈賣,試過以一盞燈交換一程車,也試過以一盞燈交換一晚住宿。這次回去還看見自己當年畫的東西在那裏,感覺好有趣。當然幾年間做了好多好多事,以前想做的很多都做過了:在手作市場賣燈、有很多人喜歡自己畫的東西、為不同的機構設計了不同的東西、在雜誌專欄上畫畫、為報紙畫地圖、畫復康巴士設計車身、做過before I die香港版, 赤柱海旁的水瓶裝置等等。
有很多好事發生過,也有好多好壞的,但至少在創作的路上感覺自己跟六年前的那個我不同了。不過這些都較次要。
我告訴他們有關Dear Tree Mailbox 親愛的樹的事,七十六歲的田島先生平日不會特別無理地熱情(雖然我從遠處來探望他! 而當年學日文唔多唔少是為了他們) 但他走到樓下拿了好多本關於大自然的繪本送給我,一系列是關於山羊「安靜」的繪本,是他於七十年代畫的真人真事,另一本是款冬姑娘 - 我很喜歡那個故事,他在每一本上都親手畫了畫和簽了名。現在想來也很感動,感覺一個我很尊重的長輩認同我正在做的事。
田島先生在繪本界是很有名的,曾經創作過近一百本兒童書,當中大多數跟大自然有關。他於二十七歲便從東京都心搬往市郊,過着自給自足的農夫畫家生活。他在越後妻有的美術館是整個藝術祭中最受歡迎及最多訪客的「藝術品」。不過是他們的Community最令人着迷,對小孩子、老人家、鄰居和大自然等的包容和尊重。總覺得他們讓我看見了生活的alternatives.
去旅行時很擔心食不定時和不能做運動等問題。結果我在車上真的餓到就暈。但離開伊豆的晚上我竟然完全忘了要為之後一天準備早餐 - 不過田島太太原來已經為我準備了便當 - 是一盒暖暖的燒牛肉、豆腐和蒟蒻!! 那天晚上,田島太太正一個為三個孩子的家庭三個孫兒和我們三個客人準備すき焼き作開年飯,但她竟然還抽空了一點時間為我準備便當.... 我從來都很喜歡田島太太キオエママ,雖然一頭灰髮,但圓圓的眼睛仍像魔女宅急便中的きき那麼年輕,而且兩夫婦依然十分恩愛。
田島先生的繪本美術館在一家荒廢舊校中,當年他走訪了越後妻有好多房子選擇適合的site, 最終選了這所廢校是因為一塊黑板上寫了他太太キオエ的名稱。
在他們的木房子裏總是那麼溫暖,田島先生十三歲的孫兒表演了溫柔的單簧管,而我跟另一個孫兒小妹妹則忙於談貝殼的事。大家都在看彼此的作品、書、泥碗子、新短片等,就好像故事書中那些寧靜溫暖一家人在暖爐旁的聖誕節般。

蜜柑

記憶中寧靜的清澄白河。渋谷三丁目的旋轉夜。六本木的村上春樹白燈光長走廊,表參道上的晨光。這趟返回我的東京都,本打算去藝術店、買貼紙、聽爵士樂、逛書店、買衣服、以及咖啡朝聖等,但最後差不多什麼都沒有做,只是走了很多路。花了數天進入了另一個空間,看到the possibility to be better,一點點,但就算是一點點已經是很珍しい。在空洞的メトロ的椅子上感覺異常安穩,有多好? 好得我拿了moleskine 出來畫低了。少了點壞思緒,多了很多安靜感。本以為今趟最大的安慰會是很多杯好味的咖啡,但結果一杯好味的咖啡都沒喝到,倒是很驚訝,也沒買到絶世靚貼紙,一家衣服店都沒有去,最大的安慰竟是來自每轉一個街角都看見一棵掛滿鮮黃色圓圓的大蜜柑樹,電影般的無人大都會及充滿お正月溫暖氣氛的家。這些沒有預料的驚喜卻是最珍貴和金錢永遠不能買到的快樂。清澄白河的早上後,太陽把路旁厚厚金黃色的銀杏葉照得發亮,坐在咖啡店門口一點不覺太凍,木椅子和冬日陽光令人很舒服,そして代々木公園から渋谷まで行った、恵比寿駅まえお弁当を食べた、一個人在JR站前吃沙律感覺很有趣,彷彿是十八歲孩子才會做的事,但感覺只是很安靜,好像整個東京都的人都下班了。跟電影「第三十六個故事」中最後一幕一樣 - 整個台北市只剩一兩個人,每條馬路都是空的,空氣間只有陽光溫柔的舞動,也沒有食店傳來的香味,沒有人開門關門的噪音。
因為正月是他們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很多人十二月二十九日已經回到父母家或開始放假,車站旁、商場裏都有充裕的木椅子讓人休息,實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坐在我身旁的人應該是年輕的背包客,然後一直從恵比寿走路至代官山,中間經過漂亮一層高木建的「商場」,其實每家商店都是一所獨立木屋,兩邊盡頭分別是微型啤酒廠及一個露天小劇場,屋外種滿深綠淺綠的植物,中間泊了一輛食物車,可是全部都沒開門,這樣也好,我就坐在那些空無一人的大桌子上畫畫和寫信,如此地花了可能兩個小時,偶然有一兩個人經過,一邊天空如Rothko 的雙色油畫般,另一邊則是一片澄藍。你知嘛,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經常說要去旅行,然後去咖啡店好好畫畫閱書及寫字等,但至少我從來都做不到,最後都是趕着要去埋呢間店、或者嗰間廟。所以可以就這樣坐着感覺舊舊的木桌上的坑紋、寫了很多很多字,享受着絶對的寧靜是一件十分珍貴的事。
數十米外是代官山駅、火車每數分鐘就在小山丘下經過,遠處是目黑河、淺綠色的橄欖方傳來小鳥的歌聲。然後,去了代官山的蔦や書店,實在一個人間天堂,本來還不打算去,下次得花多點時間在那裏。為什麼日本能容納那麼多書店,香港卻越來越少。你知嗎,代官山這些分散的一層建築彷彿就像我們讀建築時設計的東西,那些「現實世界永遠不會建出來的浪費空間設計」在這裏全都建出來了 - 書店分三個小盒子,各兩層,店內有大葉綠樹又有便利店咖啡店,可以坐着看書的實木樓梯,外面又有其他咖啡店,聖誕樹小黃燈在黃昏中閃亮着,人們都坐在半室外的空間喝熱巧克力。
從買機票到上飛機之間不足二十四小時是一件很好的事。買了以後其實還很不想去,去了以後還以為這趟以後會討厭了東京這個家,但現在已經想回去了。尤其是再回到伊豆,不是那個地方,而是那種幾年後帶着自己的成長回到起初追尋夢想的地方那感覺,實在是很不可思議。
關於回日本媽媽家、倒數、伊豆、富士山的部份遲些再寫。
這假期看了數本很好的書及電影,關於二十世紀初東京的Ginger Tree, 川康端成的雪國、平出隆 猫の客 讀到好書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From behind the rock, the cedars threw up their trunks in perfectly straight lines, so high that he could see the tops only by arching his back. The dark needles blocked out the sky, and the stillness seemed to be singing quietly. The trunk against which Shimamura leaned was the oldest of all. For some reason all the branches on the north side had withered, and, their tips broken and fallen, they looked like stakes driven into the trunk with their sharp ends out, to make a terrible weapon for some god. その杉は岩にうしろ手を突いて胸まで反らないと目の届かぬ高さ、しかも実に一直線に幹が立ち並び、暗い葉が空 をふさいでいるので、しいんと静けさが鳴っていた。島村が背を寄せている幹は、なかでも最も年古りたものだったが、 どうしてか北側の枝だけが上まですっかり枯れて、その落ち残った根元は尖った杭を逆立ちに幹へ植え連ねたと見 え、なにか恐しい神の武器のようであった。

Friday, August 7, 2015

麥田

梵高的麥田群鴉可說是他其中一幅最引人注目、富有力量而又被受爭議的作品之一。相比其他畫作,大家對這幅畫的理解似乎最多樣化,最意見不一。有些人什至認定這片帆布上所刻的正是他的遺書,亦有人較正面,認為他在作畫過程中重拾了失去的力量-麥田中的小路,有人以為是通向光明,亦有人覺得它充滿燥動不安與顫斗。有許多人認為這是梵高的最後一幅畫,甚至說,他在完成這幅畫後飲彈自殺,但有研究顯示,在這幅畫以後,他還畫了七幅畫。當然,最後梵高仍是在一八九零年的同月中逝世。雖然梵高一生受盡精神病折磨,七百多封信件中處處流露寂寞的愁緒,但他卻總是充滿溫柔的盼望,和對弟弟的感恩(當然也潛藏着若隱若現的內疚感),從早期的信件起,看得出他對身邊弱小的人的憐憫,又總是諒解那些以為他是瘋子的人。他一直很努力,用不同辦法去使自己好過一點,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不願意相信他最終是自殺身亡的。
一直以來,梵高吸引我的從來不是那些夜空夜咖啡店系列,而是所有花花草草粉彩色系的室外畫。而我真正喜歡的卻從來不只是他的畫,而是他那總是充滿信心和希望的心靈,那並不是盲目幼稚的正能量,而是歷盡掙扎仍然閃亮的光芒。昨晚在黃燈下讀到這段,由梵高寫給弟弟,描述這幅麥田畫的信件後,卻久久不能忘懷:
"They are vast fields of wheat under troubled skies, and I did not need to go out of my way to try to express sadness and extreme loneliness. I hope you will see them soon--for I hope to bring them to you in Paris as soon as possible, since I almost think that these canvases will tell you what I cannot say in words, the health and restorative forces that I see in the country. Now the third canvas is Daubigny's garden, a picture I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since I came here."
它令我想起一個故事,又令我想起剛剛讀完的一本小說 - Night Circus 小說裏有一個小孩子專門講故事,相比能預知未來的孖生妹妹,他總覺得這個講故事的才華沒有什麼大用,直至有一天有人告訴他“You may tell a tale that takes up residence in someone's soul, becomes their blood and self and purpose. That tale will move them and drive them and who knows that they might do because of it, because of your words. That is your role, your gift.
中大的藝術書都藏於山頂新亞錢穆圖書館中,那裏共有174本跟梵高有關的書,有一天我特地走了上山,卻發現圖書館正進行維修,要到八月三十一日才重開,這令我更加想去書店看那些好貴但好美的書。
他讓我想起去年認識的妹妹,她小時候已經很想離家出走,現實的限制成為了創意的訓練,讓未能達成的願望暫時能活現於紙上。她幻想有天終於可以跟龍貓一起住,又想成為漂亮的芭蕾舞蹈員。她不想比任何人好,只想溫柔地做一顆發光的小星星。她知道有些願望較容易實現,有一些較難,但只要加上少少努力,大概都能做到的。
然而,有一年初夏,她起床時很累,過了一會才發現,身體一半變透明了,就像千與千尋中的千尋般。起初她仍不以為意,但慢慢發現透明的部份會不斷擴展,並且會因為麻醉了健康的身體而使剩餘的星塵在每一次顫抖中散落而黯淡起來。(要去吃飯了,待續)

現在你可以先讀讀別人的好文:一個人的酒吧

Sunday, February 1, 2015

酒窩

巴黎的確很冷,塞納河畔小酒館內卻一片溫暖,黃色燈光下滿溢快樂氣氛,牆上掛滿十九世紀小廚具和報紙,地上舖的是藍白色花䃈磚,有點北非味道,不竟巴黎有很多北非移民,也許文化上會互相影響。壁上還有一張維利·羅尼的黑白照,這位攝影師本來醉心音樂,卻因爸爸病逝而被逼放棄學習小提琴,接管家庭照相館業務。他的鏡頭捕捉了不少巴黎平民生活間的簡單美。Seafood Bouillabaisse、紅酒、鵝肝、好高好高的疏乎厘蛋糕配香草雪糕、脆脆法式小蛋糕、鐵鍋中的紅酒燴牛臉頰、法式油封鴨腿和芝士洋蒽湯都十分美味。毗鄰一桌法國人比我們晚來卻匆匆把煲煲鐵鍋食完趕着離開,大概是要趕開場, pre-theatre meal,不過爪魚同學提醒說這裹是巴黎不是London west end.
一邊食一邊談起各地的海鮮湯、魚湯、芝士湯和它的做法,爪魚爸爸都是海鮮湯愛好者。爪魚爸爸和媽媽又說起年輕時是中學同班同學,經常沿山道走路到堅尼地城吃午餐,可是現在小茶餐廳都變成酒吧和日本料理店了。整個小城晚上仍很熱鬧,只有水旁一片漆黑。 飛往巴黎晚飯前,跟皓羚、爺爺和米米食了我最喜歡的沙律菜,然後在沒有汽車廢氣的白色街台間工作了一整個下午,喝了濃味的咖啡,完成了半幅畫、穿了切合前往巴黎的衣服,過了完美的星期六。
As I ate the oysters with their strong taste of the sea and their faint metallic taste that the cold white wine washed away, leaving only the sea taste and the succulent texture, and as I drank their cold liquid from each shell and washed it down with the crisp taste of the wine, I lost the empty feeling and began to be happy and to make plans.” ― Ernest Hemingway, A Moveable F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