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4, 2020

花朵

記得之前咪講起日月星街垃圾站,那個最美的天台嘅。

剛巧那裹也是維多利亞城第一個座電廠 (從街名日街、月街、光明街可以看到)

是歷史滿滿的幾條小街。

又有好多好有趣,由街坊打理嘅小植物群。

報唔到今次名嘅朋友仔唔緊要,29th Nov 那個星期日我們還會有街頭地圖/故事/ 植物活動。


那天台讓我想起幾本繪本。

1. Florette

2. The Promise

3. The Plant-Sitter

4. The Gardener

5. Mia’s Story

6. The Giving Tree


時間有限,所以我只能選這些比較有代表性的。

這個題目的書還有很多很多,其實有啲應該都係metphoic. 或者係話唔同人睇會看到不同意思。


其中the promise 係講一個無植物嘅城市,有一次主角去偷一個老婆婆嘢,因為大家又窮又餓,不嬲都係咁做。

婆婆用盡全身力氣掙扎,最後婆婆話如果你promise 我拿了我的東西後去種植,我就放手,原來係acorn 種籽。

那次改變了主角。他四處去種植,也改變了這個昔日乾燥冷酷的城市。


The Gardener 是很出名的。全本書都是信來的。 

第一封是1935 年,一個十分喜歡種植的小女孩,要獨個兒被送走。

然後她也寫信俾德國嘅屋企人(嫲嫲,爸媽)

佢在美國寄住在uncle家,呢個uncle 什少笑,是做麵包的。

小女孩好快也學識做麵包,有天找到一個秘密天台,種咗好多嘢 。

然後過咗好耐之後(中間都是書信來往)

有日佢帶uncle 上天台睇,天台秘密花園的植物都開花了。

本書好出名,雖然係講二戰背景但其實無提及德國 ,或美國

但從字裹行間和畫可以看得出來。


Mia’s Story 是我讀中學時好鍾意嘅一本繪本, set in South America 的一個小村莊。


另一本很適合灣仔街頭花草專題嘅係: the plant sitter,啲畫勁靚,vintage 的美。話一個小朋友幫所有鄰居去旅行時照顧植物。簡直係今時今日啲instagram (有勁多about indoor jungle 嘅trend)嘅始祖。


但我都好想講灣仔故事。


例如話開埠初期,一間小規模的發電廠設於如今灣仔永豐街、星街一帶,只能為50盞100瓦燈泡發電。電力的主要需求來自居於半山及山頂的洋人,需以電力驅動供水的泵房(水務局寶雲道配水庫),好令自來水能在山頂供應。) 


當時多數華人家中以舊式的油燈、煤氣燈、火水燈來照明,灣仔發電廠外出現自動亮起的街­燈,令居民好奇又驚訝。


在那之前:「煤氣公司」於西環沿岸興建煤氣廠房 (廠房的設施全部來自英國)。兩年後,即 1864 年 12 月,「煤氣公司」全面投入服務,透過 24 公里長的煤氣管道,為 500 盞街燈供氣,照亮皇后大道至上亞厘畢道一帶 (在「煤氣公司」提供照明服務前, 皇后大道至上亞厘畢道一帶主要憑藉居民自行安裝的花生油燈照明,燈光的微弱一度惹起半山區堅道居民的投訴)。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