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4, 2020

埗頭

Every Drop Counts
今天天陰白濛濛一片,份外寧靜,最適合畫地圖。來到畫這幅地圖的第三天。 

客人今早跟我say hi (Translation: 開始咗未呀) 想起他當天找我畫這幅地圖時,message 了我好幾次,不知怎麼當時我誤以為他是某些親中機構的員工(每提起這事我都笑出來)

又當時我手上實在很多工作未做完,一直沒有回覆他,幸好他鍥而不捨!!!omg thank god! 你當時都無講!係文學地圖! 他告訴我,一直在找人畫地圖,水煮魚的羅樂敏和chung wah  都提議他找我(太感動和感謝她們了!!) 

文學 x 地圖 是最夢幻的組合吧。

初次見面,我們約在油街等,他們是三個男人。其實我大多數嘅文化project 合作伙伴都係女性,所以跟佢哋三個去行那區時,都幾refreshing, 例如會話,「呢度就算係朝早都會有(一樓一)的姐姐聊你講嘢」平日同女仔合作唔會聽到呢類故事 LOL 

他們都很博學的,又已把文學散步地圖寫好,極之有趣,學到十分之多新東西!好開心呀。 然後自己也搜集了很多當區居民的故事(雖然最終未必會收入地圖內)但還是十分有趣的。

如果你miss out 了之前的IG story, 你見到畫中心U 字型位置,滿滿是高樓愛蝶灣和愛東邨這些地,都是填海的,以前全是棚屋,和小船。

例如在政府PRO 找到筲箕灣山邊1956 年的照劃,是一家7尺x 4尺,住了兩個人的樹屋。

 「我是1962年從西營盤搬到筲箕灣,住在淺水碼頭村的石屋,葉文權是我的街坊。村口在筲箕灣道,走回家要15分鐘,都是上山的路,當時12歲覺得非常辛苦。從家裏看到伸入九龍灣的機場跑道,觀塘工業區和維港東部,背山面海,現在的描述是無敵海景,大有李超人說的心曠神怡,怕且都要一萬蚊一呎了。家裏沒有食水供應,有公用水井,但地下水供應非常不穩定。我們和鄰居合作在山上一處溪澗把水截流到一個小水池,用膠水喉送到屋內,大家24小時分段把水儲起來用,每次打風準會吹斷幾段水管,和鄰居小孩上山善後是指定動作。1963年大旱,山澗水沒有了,政府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時,我們全家總動員拿着水桶在街喉排隊,好彩拿到水的話還要從筲箕灣道抬上山,真是every drop counts。要到70年代中水務處才鋪設公用街喉上山解决了食水問題,免費取水,更沒有排污費這回事,至於屋價有沒有因此上升就不得而知了。」 

為免太長,我就要下次才介紹文學故事了。
但實在很每一區都充滿寶貝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