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5, 2019

田島

關於田島先生,第一次遇見時已是十年前了,現在他已經七十九歲,仍然會通宵達旦畫畫,而且畫作時而有力,時而溫柔。
最近一次去時他正在趕畫數幅為新聞而畫的全頁廣告。
再前一次他一口氣完成了整本繪本的原畫,畫作都攤滿他的畫室,而他的畫室就是他的房間。(他把那本書的first draft 送了給我!)
團隊中的所有人都一起住在同一間屋裹,大家工作一天爬樹油木餵羊做飯一天後,都會一起去溫泉及大吃大喝大笑數小時,有時也有人會唱起歌來。每晚由不同人做飯,有時會做壽司,有時會一起燒肉。
但前兩回去,大家每晚都說田島先生會一起來吃飯,但最後連飯也沒有來吃。
每隔數天都會有編輯遠道由東京而來,等田島先生完成畫作,助手們努力用風筒吹乾,然後拿回東京。
好難想像到79 歲時仍然這麼勤奮。

第一次去大地藝術祭當義工時的我當然什麼都不知道,日文不也不懂。
只不過是因為我自小好喜歡畫畫和讀故事,並一直想成為繪本作家,所以堅持每天都要去田島先生的美術館去幫手。十年展對談中大家回顧起說,其實義工kohebi 們是不可以選擇自己去那個project 幫手的,每天在農舞台集合,然後會被派往200 多個藝術品的其中一個中幫手,可能是在滿是昆蟲的泥中掘洞,也可能是去洗抹藝術品; 有些人會心裹祈求有機會被派往起級出名的明 星藝術家的作品去幫忙; 而我就只是想回去田島先生的美術館去幫手。
其中也因為他們的團隊十分溫暖。

現在想來,可能的確有幸落在藝術祭中,其中一個真真正正融入村民的藝術品中。
記得Triennial 那年之後我也有回去,本來不是三年一次的藝術祭,應該是靜靜的沒事發生 (本來ET 咁大就是四處都靜靜的的感覺吧)但所有人都仍在那裹,一起繼續做新的藝術品,一起住在村民的家(當時未有自己的artist house, 後來連自己的屋都有,長期有員工們或畫家自己都會住在那裹)
可能田島先生這間藝術館較偏遠,村落又是鉢形(like a bowl, surrounded by trees) 大家好像特別close. 真係好多一年大細認真的matsurii, 雖然不過係二百人的村落,但會好認真地搞好大型祭節,夏祭時把小神社的四周山巒都點滿蠟燭,建起大台,有人上台唱歌,又有好多好多個canopy 賣燒肉,撈金魚。這些都沒有邀請外人的,不為旅遊而做,而只是村民自己每年在做。

而田島先生的團隊也會在往後的年中特別邀請我夏祭或冬祭去。
當年我們最初準備美術館時,一切由零開始,整個禮堂要還未有東西,流木放滿一地,大家每天努力油啊油,而老婆婆們也來一起油。
有些朋友會問為什麼總是有這麼多人在幫手,他們是什麼人,我說什麼人都有啊,例如去年做了一條戶外大蛇,要由大樹木在下低承托,整條竹蛇由竹和木而做,所以有一隊人是專做木和竹的專家,也有小型起重車量。
初開始時也請來建築師修復,也有本地村民成為美術館管理員,跟外來義工在美術館結婚了,現在十年過去,孩子冬話妹妹已經九歲,媽媽仍在美術館裹工作,抱住美術館的羊從羊屋進來咖啡店,請叔叔幫忙餵奶。

田島先生的畫作跟我的大概可以以「相反」來形容,他的畫總是懷着強大的原始力量,筆觸如此奔放,什至是狂野,色飽滿鮮艷、又跳躍。畫面到處都滿是力量,就算是水點、野花、泥土、或野草都是又逼真、簡直都像在急速移動中。

後來我回港數年後,每年都會回去一兩次。
又在香港開始了dear tree mailbox, 有次我們去田島先生伊豆的家時,他送了於1993 年寫的「森からの手紙」給我。
後來在不同的書店中知道,他自年輕以來就一直在關心環境,寫故事文章,跟當地居民反對政府建設影響環境的設施。
田島先生的助手平日可愛溫柔,但有時會拿出她的手做小書,講的是反對包裝、反核能等等議題。

運用大自然的材料,如樹葉、木枝、果實、花卉等,打造出一座立體繪本,充滿著想像力。在製作過程中,也請當地的爺爺奶奶一塊幫忙製作,如今負責管理的一些工作人員,也是該校的畢業生,緣分雖然曾經中斷,卻也強韌地延續下來。藝術祭最常碰到的問題,大概就是在地居民對於外地藝術家的不解與排斥了,但外地藝術家從在地故事中發掘出創意,在地居民透過參與而對藝術品本身產生感情,透過這些了解與實際接觸,那些參觀者沒看見的暖心故事,其實還有很多。

後來我感覺到,在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中,田島先生這個美術館這條村大概是獨特的。我很幸運,被他們所接納,被他們的愛包圍,他們亦愛我帶往那裹的每個家人和朋友。
十年下來,每次我們來到村裹,不論多夜,八十多九十歲的婆婆都會拿來新鮮從田裹採來的蔬菜跟我們分享。
他們的笑容多麼令人難忘,感覺他們都接納了這班外來人,感謝藝術為他們村重生起來,而團隊中的人們也把這裹當成第二個重要的家了。
他們真的都是好溫婉,好包容,又但充滿力量。

我也喜歡這篇關於大地藝術祭的文章 -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0551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