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9, 2020

鹽光

銀河旁的腐皮人家
真係,其實我以前成日行完山經過梅窩,都未見過梅窩呢一面。所以很感謝大嶼學堂和船到橋頭生活節,守護這一片漂亮的土地,推廣本地農業,做oral history 讓人知道這裹的故事。 
銀河就是梅窩的這條河的真名。

前幾天去梅窩,帶我行梅窩的年輕人是這裹的第四代。
上次說過,but if you missed out, 我總覺得啊,選擇留在鄉郊生活的年輕人已經不多,還要拿住A3舊相,幫忙做口述歷史,還會示範做腐皮。
他婆婆一個女子從內地走難來香港,公公年輕離世了,一手湊大四個孩子,就在銀河旁學做腐皮,交給鄰居賣,鄰居仲要從中抽左好多水。
他告訴我,也是做這個口述歷史計劃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梅窩雖然遠離內陸,但早在宋朝已有人聚居,村落成群,人們產鹽、耕種、捕魚,自成一國。有不只一個報導這樣說:自東涌線通車,梅窩神話幻滅了,大嶼山剩下東涌、昂平、機場,第十五代原居民甘水容說,這一代人大概已把梅窩遺忘了,他在大嶼山的發展諮詢文件裏,幾乎找不到「梅窩」的蹤影。

梅窩的鹽田,位置在現今從碼頭走到銀礦灣時必經的伍仙橋附近,有說這個鹽田形狀似布袋、漏斗,加上有堤壩分隔,海水有入無出,是產鹽的好地方。宋慶元年初,長期被欺壓的大嶼山鹽民爆發起義,官兵殘害鹽民,鹽田開始被荒廢,堤壩亦日久失修。一九五○年代,有商人發現鹽田下有玻璃沙,可用來生產玻璃,至六十年代,大量漁民湧到梅窩,鹽田成為避風港,搭建有漁民的棚屋,高峰時鹽田住了二百個漁民,當時的梅窩還有兩間小型船廠。戰後出生的甘水容說,雖然鹽田早已荒廢,停止產鹽,但小時候仍見過鹽田上的白光閃閃。

沿銀河走進山邊的村落,沿途都是果樹,有百年小村莊,沖來的北帝,填地改道的銀河,還有很多老舊小店,不過棚屋就無晒,太可惜,換來一些市區搬來的年輕人,種豆做回收。守護大嶼。
  
那天碰見一個姨姨 正在趕往「不是垃圾站」 她說要中秋在海灘搞音樂會。記掛還無音訊的十二名香港人。大嶼山卧虎藏龍! 街坊都懷着有趣的經歷和故事。她經已在梅窩住了廿幾年。是香港首隊女子太鼓隊伍大點鼓O.Daiko的創團成員。 我見有緣,她又愛不釋手,就送咗張隨身帶住嘅灣仔地圖俾佢,印都好貴㗎,我唔會隨便送畫俾人,同埋驚為對方屋企做成垃圾,必須係對方真心會鍾意。
涌口、鹿地塘、大地塘等,當中以鹿地塘為最古老的村,在四百年前已出現。開始畫梅窩地圖,好興奮。

No comments: